返回網站

[認真看]解讀香港鬼片:《生化壽屍》的香港青春空間

李長潔 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昨天談了一下如何看香港鬼片,知道香港鬼片與香港這個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互文關係。那今天我們就找一部電影台以前還蠻愛播的鬼片《生化壽屍》,來討論一下,97年後的香港文化表徵。它象徵著當時新一代的年輕香港人對未來產生極度荒謬感與暴力無法宣洩的壓抑景象。

香港學者Ackbar Abbas提出了消失文化(culture disparu)的理論來形容香港的空間文化,認為香港的城市空間與建築,有一種超真實的味道,不像世界各地具有歷史感的城市,以遊客的眼光觀之,會有既定的印象,一種展示人前的外表形象,而是一個一方面建築在文本之上,一方面又不斷更新,為形成便已消失以及遭替換的印象。而殖民地或老式的建築與空間設定(由殖民建築到王家衛電影中的舊街),就成了Abbas所敘說的典型體例,也就是被懷舊的對象(陳浩揚,2003)。

Abbas關心的是文本中的空間,如關錦鵬或王家衛電影中的懷舊空間,甚至是陳可辛《三更之回家》中的舊宅群,也有歷史(另一中文本形式)中的空間(如殖民地建築),他指出觀看這個後殖民城市,已不可以逃離如同觀光客一般的評審眼光,貪婪地到處搜括異國/異色浪漫情趣的地貌與建築。

先脫離那種懷舊的氣氛,《2046》或《花樣年華》也許已經形成了超越社會現實的美學符號操弄,日常生活的香港影像脈絡更能貼近都市空間的實質意涵。只是,香港電影中的空間設定或背景設定,如果強調其故事發生背景的話,往往反到失去了豐富真實感的可能性,所以旁敲側擊之際,日常生活的意味才有可能被層疊而成。而香港年輕導演葉偉信的電影便充滿了這種日常生活空間的表現。

年輕人愛流連的空間是購物商場,葉偉信的作品《生化壽屍》,除了一開始的幾場戲以及結尾之外,基本上全片都在一個商場內發生,封閉與求生無門的氣氛籠罩全片。敘述一群成天無所事事年輕人,被關在購物商場之內,而整個商場的生人全因一種化學飲料變異成殭屍,故事十分簡單,影片故事可說是貼近場景,以低成本去說一個搞笑而不乏驚嚇度的電玩式活死人故事,顯露了靈活的創意。

電影的前段,先串聯著「家」的主題,一種對家的嚮往,涉及了香港實際居住的環境問題。不少港片都會有描寫到角色的居家,但像《生化壽屍》一樣直接碰撞到居家環境、鄰居關係等課題,就數不多了,而此片也十分能表現香港居住環境特色的一部。開始的場景是一座舊式的私人公寓,但其設計則流露了不少香港公共房屋的特色,就是走廊空間曲折多變,戶戶門前廊道,也形成了半空間,鄰里間的故事就在這些地方上演著,所以也是普羅香港市民的故事。

接著,故事急轉入一種極荒謬的空間。封閉商場中的人物、屍物的互相殘殺。這裡的購物商場中是種小資本游擊式的店面,像極了台灣西門町裡的萬年大廈,香港年輕人樂此不疲的創業方法,在資金不多的狀況下,在小型的商場創業,每間店舖可以小至三、四平方公尺,但就充滿流動性與個性。近年香港街道的商場話,亦令商場變成年輕人的活動的重要空間,不僅新建大廈要有一定的商場發展,就連不少舊社區重建,都要將舊大廈改建成商場,而到商場閒逛,在形形色色的消費品中尋找慾望所屬,介消費去呈現個性,已成了香港流行文化重要的一環。

片中對店舖的描寫亦明潔真實,譬如片中小小幾間店舖,舊包括壽司店、化妝品、翻版VCD、流行商品等各類別。而店員之間形成的關係網絡,亦是商場文化的重要部份,這點是故事交代得最為圓滿的地方。《生化壽屍》以一個死局去代表香港青年慾望無處宣洩,香港反而呈現一種封閉氣絕的表徵。